儿子变得判若两人,好像是从他上初二开始的。
初二以前,他品学兼优、幽默风趣。
可现在,他在我眼里,简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“小混蛋”。
那天,他找我要手机查单词。
递给他后,我还专门找理由去他房间里盯了一会儿,没发现有什么不对,就回卧室眯了一小会儿。
没想到等我再次醒来,已经凌晨两点。
我蹑手蹑脚推开儿子的房门,想看看他睡了没有。
谁知他竟然还在玩游戏,连我走到他身后都没有察觉,写字台上摊着的作业更是只写了两三笔。
一瞬间,我怒火中烧,和他大吵了一架。
结果第二天,他从早晨一起床就开始跟我冷战:故意摔门、拒绝吃早饭、问他什么都不回答……
最后,他神色冷淡地说了一句“走了”。
留我一个人坐在餐桌前,既不知所措又气不打一处来。
他哪是我儿子啊,分明是我老子。
这妈让我当的,也太憋屈了。
1、
记得儿子上小学的时候,虽然偶尔也会偷偷懒,但大部分时间,还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。
连老师都说:“很少见到有男孩子这么爱阅读。”
身边人都羡慕我生了个这么省心的儿子,我也暗自庆幸自己中了“一等奖”。
当时的我怎么也没料到,自从儿子读了初中,不仅成绩开始节节倒退,还总是给我捅娄子、找麻烦。
有一回,老师在上面讲课,他在下面做各种鬼脸阴阳怪气,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。
班主任一个电话,将我叫到办公室。
我一边向老师道歉,一边数落儿子,也不知道哪句话惹毛了他,他竟然怒气冲冲地朝我吼道:
“我就知道,在你眼里我这也不行、那也不对。
你干脆打死我算了!”
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儿子,只觉得他无比陌生:
这还是当初那个总喜欢跟在我屁股后头,无论我干什么都一脸崇拜地望着我的儿子吗?
总之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以前那个开朗、懂事的儿子不见了。
现在的他,上课不认真听,回家就想尽办法玩手机,成绩更是从班级前五飞流直下到了中下游。
想跟他好好沟通一下吧,他却总是一脸不耐烦。
问他什么都是“不知道”、“随便”、“不要”,要是再多说几句,他准保会发火。
有段时间,他的口头禅就是:
“你有完没完,能不能离我远一点?”
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,都这么好赖不分。
反正我儿子,满脸都写着“欠收拾”三个大字。
2、
除了性格大变,儿子还有一点跟以前不一样了。
小时候的他,最讨厌洗头、洗脸,每次给他洗头,他都是全程尖叫,相当不配合。
可上初中后,不需要我们的提醒,他洗头洗得比谁都勤。
有时候早上都要迟到了,他还霸占着卫生间吹头发。
不仅如此,他还喜欢上了各种各样的球鞋,三天两头就缠着他爸爸给他买新鞋。
我担心他是不是在学校早恋了,孩子爸爸却安慰我:
“青春期嘛,孩子普遍开始关注外表,都是这么过来的,不用太担心。”
可没过几天,我就又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。
到了学校,我远远就看见儿子昂着头,像个斗鸡一样,正梗着脖子对班主任说着什么。
这才得知,原来是体育课上,儿子和几个同学打篮球。
其中一个同学比较霸道,屡次带球撞人,还故意踩了儿子新鞋一脚。
对这一阶段的儿子而言,鞋面就是他的脸面。
于是,他把篮球一扔,两个人就打起来了。
过一会儿,那个跟儿子打架的同学的爸爸也来了,班主任还没来得及说话,那位爸爸就一巴掌甩到自己儿子的脸上:
“小畜生,在学校打架,回到家偷钱,我生你到底有什么用?!”
这一刻,原本嘈杂的办公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。
被打的同学则捂着脸,像头暴怒的狮子:
“打打打,你就知道打人!
我是小畜生你又是什么?老混蛋!”
那天,把儿子从学校领出来,一路上,我什么也没有说。
不是因为无话可说,而是儿子同学的反应,让我心惊,也让我庆幸,幸亏我没有当众批评儿子。
因为我这才认清了一件事:
你想让你的孩子怎么对你,那就先用你期待的那种方式,去对待他。
3、
回家后,我给儿子做好了晚饭。
随后,默默帮他刷干净了球鞋上的鞋印。
没想到,到了晚上,儿子却突然敲响了我房门,他避开了我的目光,将一杯热牛奶递到了我手中。
然后,用蚊子一样细微的声音,说了句:
“妈,谢谢啊。”
虽然不知道这句“谢谢”,是谢谢我在学校帮他守住了尊严,还是谢谢我帮他清理了球鞋。
但至少,我弄明白了一件事:
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有时候不说,比说了更有力量。
后来,儿子还是会时不时犯点小错,但我即使心里的火再旺,表面上也还是会装作风轻云淡的样子。
直到初三的第一次模考,儿子一下子考了班里第十三名。
虽然不算特别好,但我知道,对儿子而言,已经是一次很大的进步了。
模考成绩下来那天,我送给儿子一个篮球,孩子爸爸则拿出一双球鞋,原本对自己有些失望的儿子,好像一下子又有了信心。
那天晚上,他头一次学习到深夜。
我逐渐懂得,很多时候,父母和孩子其实是同岁。
进入青春期后,孩子是第一次面临生理、心理上的剧变;
而作为父母的我们,又何尝不是摸着石头过河,一点点探索和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。
都是“初学者”,我们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,对孩子说教和镇压,他们自然是不屑一顾的。
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,最糟糕的父母,不是没有文化的父母,而是从不成长的父母。
只有将过去的偏见和固有认知清零的妈妈,才能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,与孩子面临共同的难题。
最终,理解孩子,并被孩子理解。
4、
我曾经看过一个说法:
“青春期,既是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,也是变化迅猛的黄金时光。
亲子关系处理得好,青春期就会变成修补期、助推期。”
那么,如何让青春期的亲子小船变成日后和谐的巨轮呢?
有专家建议,家长要转变观念,回归教育的本源。
现在想想,在儿子最“叛逆”的那段时间,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改变:
-
不再将孩子的不良行为看作是麻烦,而是父母修行的密码
“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,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。”
-
从高高在上的权威,变成同仇敌忾的盟友
“一天到晚不知轻重,是不是要去泰国当人妖?”
“记得我高中那会儿,特流行厚厚的斜刘海,我也剪了一个。 当时你姥姥都快气死了,天天喊着要让我梳上去,我心想,你个中年妇女一点也不懂我们杀马特贵族的潮流。”
“其实啊,你姥姥根本不用那么大反应。 过几年你就算求我留,我也没那发量了不是?”
“爸,我想了下,穿耳洞可能确实不太适合我,我还是走硬汉风格比较好。”
-
避免消极的沟通方式,说出自己的感受
“当你比说好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还没到家的时候(行为),我感觉很害怕(感受),因为我担心你在外面发生了意外(结果)。”
“对不起,今天打球打太久了,下周我一定准时回家。”
“青春期的孩子是什么? 青春期就是明明还是个孩子,自己却以为是大人了。 作为父母,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爱给他小心翼翼包上一层薄膜。 等他慢慢地成长,戳破那个薄膜,从一条小虫蜕变成一只蝴蝶,父母的任务也就完成了。”